丹‧西蒙斯《海柏利昂》故事摘要/筆記/心得

第一次閱讀海柏利昂約莫十年前,雖然故事情節只記得5%不到,但至今依然印象深刻那無所事事的一天,我就這樣抱著這本書閱讀過一個篇章、不小心墜入夢鄉小盹一會、旋即被劇情揉成的惡夢驚醒後繼續往下閱讀,大概花了兩天啃食,當時的我心目中的科幻之神只有艾西莫夫(以及克拉克的《童年末日》,《沙丘魔堡》雖然很經典但不夠神哈哈),看完這本後我再也無法將丹‧西蒙斯的名字或《海柏利昂》這本書名從聽見「科幻」兩字後的反射動作中切除(而且連濟慈的名字也跟著混進來了)。 當時大概是因為手邊沒書就沒繼續看後續的《海柏利昂2》,多年後再度想起這部作品時驚覺自己只依稀記得故事起點是荊魔神進香團、進香團的捧由們輪流敘述自己的故事,然後其他部分幾乎完全忘記...擔心我好不容易把這本溫習之後又沒接著看第二集就會陷在這無窮迴圈了,決定這次要認真地寫個筆記與心得。再次拾起這本書,不得不再次驚嘆每個故事的背景如此截然不同之外、敘事的口吻怎能南轅北轍地像是不同人的作品一般?故事吸引人的本質對我而言也不僅是科幻設定,而是故事之中以各種方式鋪陳的人性萬花筒:環繞在 「愛」 與 「時間」 兩大主題之下,細膩、狂亂、深沉、渴求...各種面貌,令人目眩神迷。 海柏利昂,典故來自18世紀末英國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的長篇詩集《海柏利昂》,描述著希臘眾神的衰亡興替的故事始末,且未在濟慈有生之年完成。而這作品的基調都建立在這典故之上:以濟慈為名的城市、坐落於名為海柏利昂的城市,本體不明的荊魔神,以及風雨欲來的戰爭氣味… [下面通篇雷,未閱讀讀者請盡速迴避] 故事其一:霍依特教士 永生的永世折磨 「諾斯替禪會說,這種空虛是個好現象; 它預示了開闊的心境可以將感知能力提升至新的層次, 獲得新的洞見,帶來新的體驗。 去他的。 我的空虛就只是……空虛而已。」 這篇故事的體裁以日記的方式呈現,日記執筆者為霍依特教士僅有一面之緣的杜黑神父,內容敘述在海柏利昂星極為偏僻的一角中接觸畢庫拉族的始末。除去科幻成分,故事的架構給人一種馬可波羅遊記的感覺──懷抱使命的傳教士冒生命危險去接觸未知的民族,稍有不同的是在日誌間與念茲在茲的艾督華特對話之間能推測、杜黑神父因對教義的認知與教會不合(在比地球更古老的行星上發現疑似基督文明的證據)而被放逐,本人也同時帶著自我放逐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