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ヨルシカ(Yorushika)初回特典延伸閱讀] 奧斯卡‧王爾德「謊言的衰頹(The Decay of Lying)」部分翻譯

我對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印象僅停留在造成童年創傷的「快樂王子」一書,因而在所以我放棄了音樂專輯初回特典中,第一封信(3/14)引用的王爾德一言:「藝術絕對不是像從破碎的鏡子中映照自己般地模仿人生,而應該是人生在模仿藝術。」對我而言相當陌生。經搜尋後雖確定此引言出自王爾德於1889年在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對話式短文:The Decay of Lying,卻因遍尋不著這篇文章的中譯覺得驚異。

回頭看王爾德的Wiki尋找蛛絲馬跡,終得以推敲出內文──由於1889的歐洲正夯日本藝術──有提到日本,雖然與主題的關連性極低,但大概可以說明為什麼這篇文章在日本相對有名、而wiki中文頁面上卻隻字未提。

這篇文章透過Vivian和Cyril之間的蘇格拉底式對話(名字取自王爾德的兩個小孩)揭示了王爾德否定現實主義並擁抱浪漫主義的看法。文中Vivian提及他正在寫一篇文章、題為「謊言的衰頹:抗議」(The Decay of Lying: Protest),而接下來的對話都是為了闡述這篇文章的主旨。要了解這個標題,首先得理解Lying(謊言)的意義。這點在最後一段的引言精闢指出:

謊言──闡述不真實的美麗,才是藝術最適切的目標。
(Lying, the telling of beautiful untrue things, is the proper aim of Art.) 

以此為出發點,便可理解本文的主旨是要抗議當時的藝術意圖貼近真實世界的傾向簡直令人髮指、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

因此,青年的第一封信((3/14)中的引言其實不夠完整:「比起藝術模仿人生、更應該說是人生在模仿藝術,同理而言大自然也在模仿藝術。」連大自然都在模仿藝術!(註:考慮到本散文中王爾德處處透出討厭出門的發言,這思路簡直沒問題)在這種極致的浪漫主義思維之下,其實青年真的無須鑽牛角尖擔心著自己的創作等同日記,因為:「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場缺乏想像力的各位都是垃圾。」這樣的理解我認為相當合理。

總結而言,這篇文章的主軸可透過wiki整理的下列四條重點涵蓋之:

1. 藝術僅表達藝術本身、絕無其他。

2. 所有差勁的藝術都源於試圖將生活與自然提升至理想層次的行為。

3. 比起藝術模仿人生、更應該說是人生在模仿藝術,同理而言大自然也在模仿藝術。

4. 謊言──闡述著不真實的美麗,才是藝術最適切的目標。

葛飾北齋名作之一神奈川沖浪裏 圖片來自Wiki

由於翻譯全文太耗時,在此只挑出與日本相關的段落附於下方。王爾德詼諧的筆法結合獨到的見解實在相當迷人,推薦大家都可以抱著輕鬆的心情來閱讀全文。

*+=+*+=+*

Cyril: 

這點我同意。抽象的理想藝術最能淋漓盡致展現該時代的精神,因為精神本身就是抽象且理想化的。但另一方面,一個時代的具體形貌,應該還是以模仿的藝術為出發點才是。

Vivian:

我不這樣認為。畢竟,模仿藝術真正的產出不過就是幾個特定藝術家、或幾種不同流派的風格而已。當然、你不會想像中世紀的人們都長得跟中世紀彩繪玻璃、石雕、木雕、金屬製品、掛毯上刻畫的模樣一致吧?[1] 他們應該都是長得很普通的人們,絕對不會有什麼怪誕、出色或奇幻的外表。所謂的中世紀,就如同我們所知道的、在藝術中是一種既定義的風格,沒理由在19世紀出生的藝術家不能採用同樣的風格創作。沒有哪個偉大的藝術家所看見的視野就是事物原本的樣貌;如果他真的這樣做的話,他就不再是個藝術家了。[2]

舉個比較當代的範例好了。我知道你很瘋日本的東西,那你真的覺得在這些日本藝術品中描繪的對象真實存在於世嗎?如果你真心這樣認為,那你就從來沒有懂過日本的藝術。你所看見的「日本人」是幾個特定的藝術家刻意且有自覺地創造出來的產物。如果你豎起一幅葛飾北齋、魚屋北溪、或任何當地大師的雕版畫在真正的日本紳士或淑女的身旁,你會發現兩者之間絕無一絲相同之處。那些真的生活在日本的人們跟生活在英國的我們沒有任何差別、也就是說,他們的外貌非常普通且沒有任何特殊之處。事實上、整個日本純粹是一個虛構故事。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國家、也不存在日本人[3]。我們最迷人的畫家最近還傻傻跑去 Chrysanthemum[4]想找到日本人,結果他只看到──也只有機會畫下──的就是幾盞燈籠跟一些粉絲。他完全沒能找到當地居民,這點從他在Dowdeswll藝廊展出的作品中一目瞭然[5]。他也沒能理解、如同我剛剛所說的、日本人指的是一種生活的風格,一種極為精緻高級的藝術。因此,如果你想看到所謂的「日本濾鏡」[6],千萬別像個觀光客跑去東京;恰恰相反,你應該待在家裡並鑽研特定幾個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從中汲取他們風格的精神、捕捉他們充滿想像力的獨到視角,然後找個下午坐在公園或在皮卡迪利大街上漫步,如果這樣你還看不到「日本濾鏡」,那你不管去哪裡都不可能找得到。

或者、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過去,以古老的希臘舉例說明吧。你真心覺得希臘的藝術如實傳達了希臘人的外貌嗎?你真心相信那些雅典女人就像帕德嫩神廟正面的浮雕、或者像神殿三角牆上的女神那般肅穆端莊?從藝術內容看來肯定如此。但如果你從可信的史料──例如阿里斯托芬 的作品──中考察的話,你會發現雅典的女士們都綁緊束腰、穿高跟鞋、頂著染成黃色的頭髮並搽脂抹粉,跟我們這個時代那些愚蠢的時尚跟墮落的生物毫無不同。事實是:我們純然透過藝術這個媒介去了解以前的時代,而藝術呢、非常幸運地,從來沒告訴過我們真相。

回到「だから僕は音楽をやめた」專輯首頁

[1] 看過太多中世紀藝術的筆者表示毛骨悚然。千萬不要,中世紀難道所有人類都從伊藤潤二的漫畫中爬出來的嗎。

[2] 路過推藍色時期 「如果你看到的景象是藍色,不管是蘋果還是兔子,都畫成藍色就好」。

[3] 看完全文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想表達自己觀點的誇飾手法,但當年正好在日本的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斷章取義地在他的遊記第一行就引用這句話然後說:「公三小,日本存在啦。」─此一軼聞取材自日文Wiki、未經本人驗證。

[4] 這個字是菊花的學名,按文意而言應該就是在瞎扯個地點、不要太在意。

[5] 實在很想知道到底在表誰。

[6] 其實原文是Japanese effect應該翻為日本效應,意指那個時代在英國與歐洲各地在藝術界席捲而來的崇日潮流。但我覺得在此採用「濾鏡」效果更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Pandemic Legacy Season 1:瘟疫危機:傳承 第一季之規則常見問題與各月份心得

[南亞/斯里蘭卡] 2020年10天9夜鳳凰旅遊跟團心得

[2023] ヨルシカ(yorushika) 瑞典聖地巡禮最速行程規劃與心得分享